高一教育随笔

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育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教育随笔

高一教育随笔1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在工作的第二年有幸成为了高一(5)班的班主任。对于管理班级我是毫无经验,更别提有什么高招了,回想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思想,我尝试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时,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将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我认为只有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某些习惯,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成为新世纪人才。

在摸索过程中,我慢慢地积累经验,在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三自”教育。

一、要强化“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在认识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要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们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给他们时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在逐步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位置。

在情感方面,要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调整的目的。对“对抗型”学生,班主任要放下架子,与他们交朋友,以诚恳地谈心代替粗暴逆耳的训斥。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内心从善向上的愿望。而对于“主动型”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关心集体,多帮助同学,开拓创新。在行动上,要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要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制订公约,还可以通过各种兴趣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强化“自”我教育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教育,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一些纪律涣散的`、厌学的学生,要认真分析他们的原因,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主题班队会、墙报,树立学习标兵等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思考。这样学生容易找到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要求和愿望。

三、强化“自”我提高

自我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培养目标,是班主任的又一工作重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美好事物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不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总想予以尝试。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加以适当的扶持、引导,保护他们可贵的求知好奇心,为他们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尝试机会。课外活动和主题班会都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好形式。要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学习兴趣小组。如:科技小组、文艺小组、板报小组等,可以为同学们提供自我表现,自我提高的机会,更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唤起同学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自觉性。

看着学生慢慢地进步,我有很深的感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需要人性关怀的成长者,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由未成熟到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心理成长过程的“断乳期”,哪怕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朴素的情愫,他们仍没有完全度过心理幼稚期,他们同样是需要被引导的一个群体,班主任就是学生情绪的调控者,所以要科学适时地调控每一位学生成长着的心灵,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

另外,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要以亲切、自然、耐心、不厌其烦的态度接待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讲话,以促进学生愿意在你面前敞开心扉,并以此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尽量给受导学生提供各种成功的机会,使其对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更应多花气力,一步步紧跟着,帮助学生慢慢摆脱坏习惯。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应多用商量式的语气、建议式的口吻。不能不顾学生的意愿、情感,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最终学生才有可能“听其声,晓之理,方可使之亲其师、信其道”。

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慢慢的成长,并开始懂得如何去处理一系列的问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要学习的还很多,但,我相信怀着一颗关爱学生的心,虚心求教,努力工作,最终是会获得成功的。

高一教育随笔2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高一教育随笔3

今天是20xx年7月8日,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就要结束了,也意味着高一学年的工作告一段落了,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回首一年,有收获,有失落,有高兴,有痛苦,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从高一开学之初的抵触,到高一上学期结束之时的打击,再到高一下学期中期的高兴,不客气的讲,这一年的时间,我认为我经历了上一届三年所经历的东西!

两个班,一共113名学生,经过一年一中的历练,很多学生蜕变了很多,仅从成绩上来讲,入学1000名开外的学生,不少进入到了级部100来名,甚至100名以内,比如三班的刘猛、四班的常昱嫄、高慧、周光辉等同学,让家长、老师、学校都为他们感到骄傲,当然也有不少同学从入学之初不错的成绩下滑到了级部千名开外,这里就不点名了,只剩下让家长、老师着急的份儿了。

当然,两个班还出现了很多学霸级的人物,虽然目前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我相信,只要他们如此走下去,最终的胜利终归使他们的,加油吧,学霸们!

学生之中,除了学习之外,孩子们之间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插曲,这也许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一部分,一部分同出现了男女生不正常交往的苗头(被我无情的.扼杀了,罪过罪过!),也有部分同学出现了打架、吸烟的现象,也同样被我无情的“镇压”了,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在上周学年最后一节班会课,我说了这么一段话,来表达了我的心情:

一年来,一路走来并不顺畅,可以说历经风雨,甚至充满坎坷。在这一路付出、一路收获的过程中,少不了老师的批评、训斥。也许就在此刻,老师的批评之声还在你耳边响起;也许就在此刻,你的小说、杂志还在老师的抽屉里放着;也许曾经不经意间刺伤了大家……

两个班级中,还出现了一部分对待学习的态度严重不端正的学生,这也是我对于我自己不满的地方,这部分学生就是我高一不完美的存在,我没有把工作做到位,没有把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深深的自责中。

高一教育随笔4

在这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学得在课堂提问上有一点感悟。教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但课堂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注意:

1、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两次讲《祝福》,都是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难为易,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项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2、坡度。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在教学《过秦论》时,我曾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提问:(1)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适当的度,以启迪学生思维。

高一教育随笔5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让自己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山东兖州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错误做法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曾经有过的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高一语文教育随笔篇3

一、走语文教学正常路,熟知课程标准,扎扎实实教语文

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好语文课时,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务必强化知识积累意识,言语品读意识,语文课堂应该通过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方式,去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走进主人公、作者的内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之情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反对教学之浮夸过度挖掘文本人文内涵让语文变了味,也反对教学理科化过分注重字词句篇讲解而让语文丟了味。语文教学要回到听说读写训练的本原上来,老师扎扎实实教,学生扎扎实实学。

二、走阅读积累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走阅读积累这条阳光大道。多读书,多积累,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进行水到渠成的写作,这才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只有高一肯下功夫阅读,经过两年的读书积累,高三复习必会事半功倍。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带领学生阅读、写作,跟学生共阅读、同成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以教材为突破,少分析,多引导,多提供与教材同题、同类的其他文章让学生进行充分阅读,多让学生去领悟体会,教师少分析讲授灌输。

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推荐适当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在阅读中,课内与课外并重,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搭建平台,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场所,让学生收获阅读的成果,感受到阅读的成功与幸福,从而恋上阅读,终身阅读。建议每个班级必须设有图书角,阅读写作成果展示栏,条件成熟时可以办班级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以阅读写作成果展示栏和班级日报,以及读书交流会、读书节等为平台,展示学生阅读写作成果,维持并巩固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走养成教育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点滴开始

语文教育不像其他自然学科,它天生是“农业”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

高一学生应当人手一册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了方便的工具书,才能培养出学生随时查阅、时时积累字词的好习惯。特别是古文阅读,离不开字词典的帮助,勤翻字典,勤做笔记,文言文是可以自学的。

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三本笔记本:一本用于写周记,一本用于作为读书笔记,包括摘抄和读书心得,另一本用来练笔,包括自己的随笔和老师统一布置的写作任务。

周记本——每周坚持写一篇,长短不限,不计较形式。写每周自己最有感触的事物,即把每周最想记录的事、人、物、情、理写下来。

读书笔记本——每天摘抄至少一段文质兼美的文字,每周不少于写三篇读书心得。读书心得就附在相应摘抄的内容后面。注意注明摘抄内容的出处。摘抄和读书心得都应标注序号,每两周利用一节课检查、交流。

练笔本——一学年只统一布置8次作文,自由练笔不少于每两周1次。高一这一年的练笔以模仿为主,结合读书笔记模仿名家作文的方法技巧。建议老师创办办刊,推广优秀作文的成功经验。

此外定期举办与语文阅读有关的诗词朗诵、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主题月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将口头表达、阅读、写作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四、走作作文教学常识路,唤起写作热情、加强思维训练,多写多修改

思考的常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作文的过程必然是思维的过程。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许多老师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压根儿就不会“想”,程式化、模板化,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说空话、套话自然就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没有了‘想’,是无法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的”,作文一定要教给学生这样的常识。当然,要想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人,教师就不能不会思考。

热爱的常识。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内容,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这样的写作已不追求所谓“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让学生热爱写作,首先老师应是热爱写作的人。建议老师常写下水作文,言传身教,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学校里形成的好的写作作风,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敢写的常识。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需要把写作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写的意识,只有敢写,才可以在不断的写作中走向熟写。所以,我们主张要营造宽容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写作。其实,写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叶圣陶语)。总之,一句话:敢写,就好办了。

读书的常识。在此不做赘述。

发现的常识。现在的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游离在观察之外,自然无所发现。故而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写作的领域,让他们有发现的意识,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有发现,因为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

修改的常识。文章写完了,看几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叶圣陶语),是一个好习惯。文章为何要修改?就如“从树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过就常情说,拾枯枝作拐杖,总难得恰好合用,所以还要修理修理”(张中行语)。关于文章修改,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修改;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要求说得明确些;引导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循序渐进等。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只要老师肯读书、学生肯读书,老师热爱写作、学生热爱写作,其余的就好办了。